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久发资讯 > 文章 当前位置: 久发资讯 > 文章

国际月球科研站进展如何?中俄有望今年签署协定

时间:2022-01-30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原标题:国际月球科研站进展如何?中俄有望今年签署协定

  1月28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第五部《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白皮书正文分为6个部分,全文约1.3万字,以8个语种发表。介绍2016年以来中国航天活动主要进展、未来五年主要任务,进一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

  过去5年,中国航天成绩亮眼。运载火箭加快更新换代,商业运载火箭不断涌现,中国空间站建造全面实施。我国目前在轨工作的各类卫星超过500颗,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通信卫星为农村及边远地区1.4亿多户家庭提供远程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在探索突破方面,依托空间科学卫星和月球探测、火星探测、载人航天等工程,开展空间科学探索与实验研究,取得一批贡献人类的原创成果。同时,我国高分一号、六号卫星数据通过云平台向全世界免费分发,访问国家和地区158个,访问用户约55万个,与国际共享中国航天发展成果。

  首次提出在外空领域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我国第五部航天白皮书,与前四部相比有何亮点与特色?

  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许洪亮表示,从结构上看,这部白皮书以建设航天强国为主线,系统介绍了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的宗旨原则、政策措施和国际合作思路,重点从11个方面,把近五年以来我们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方面的成绩进行了总结,以及对未来五年的发展进行了重点描绘。

  从内容上看,此次发布的白皮书,具有充分体现高质量发展理念,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并彰显积极开放合作姿态等三个特点。据许洪亮介绍,我国一直致力于航天治理现代化,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中国航天一直在支撑国家战略发展,不断提升发展效益效能。

  许洪亮说,这部白皮书首次提出了要在外空领域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一是过去主要是载荷搭载,下一步要向任务筹划延伸。二是从单机产品合作向复杂系统联合研制升级。三是从单个典型场景应用向多领域综合应用拓展,使航天活动更好地造福于全人类,也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未来五年我国将启动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介绍,未来五年,将建成中国空间站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实施探月四期、行星探测等新的重大工程,推进重型运载火箭研制,建设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应对体系,培育太阳系边际探测等重点项目,推动运载火箭型谱化发展,持续完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健全空间环境治理体系能力。

  吴艳华说,为推动空间应用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丰富应用场景,创新商业模式,深化通信、导航、遥感信息综合应用,我国将加快航天技术成果向经济社会的转移转化,培育发展太空旅游、太空生物制药、太空育种等太空经济新业态。

  同时,要体系化推进空间天文、空间物理、月球与行星科学、空间地球科学等重点领域发展,研制空间引力波探测、爱因斯坦探针、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等空间科学卫星,利用空间站、月球与深空探测器等平台,持续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和基础研究,催生更多原创性科学成果。

  在营造航天发展环境方面,吴艳华称,将制定卫星频率轨道资源管理、北斗卫星导航等条例,出台商业航天发展指导意见,促进法治航天建设。

  年将择机发布“羲和号”卫星取得的成果

  “羲和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的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去年10月14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了空间探日的时代。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称,这颗卫星经过三个多月的在轨测试和实验,已经完成了卫星平台技术验证40多次,对太阳进行了探测成像290多次,卫星的平台及有关载荷工作稳定正常,功能和性能满足研制总要求。

  在取得的主要进展上,“羲和号”卫星在轨验证了新型高精度卫星平台的超高指向精度和超高稳定度技术,与传统的同等惯量卫星平台相比,这颗卫星的指向精度和稳定精度均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太阳科学探测方面,在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了太阳H-α谱线,全日面的H-α波段的光谱图像。“以前,人类对太阳的观测,H-α谱线只能在地球上进行探测,但因为受到大气扰动,这个数据是不连续、不稳定的。现在通过卫星在轨进行探测,就可以去掉这些不稳定因素。”

  赵坚表示,“羲和号”登天探日,是继“嫦娥五号”成功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实现对火星的“绕、落、巡视”探测之后,在一年的时间之内,对太阳系中的地球、行星以及太阳这颗恒星的探测实现了全覆盖。今年,中国国家航天局将择机正式发布“羲和号”卫星取得的一系列技术和科学实验成果。

  关于我国未来的探日计划,赵坚说,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开展相关的论证研究,将进一步了解太阳构造,确定太阳活动特征,掌握其机理和活动规律,更好地预报空间天气,造福人类。

  1:10以上的投入产出比,航天整体效益明显

  航天的发展需要高投入,但航天及其应用所产生的效益也更大。

  赵坚说,据初步统计,航天整体效益可以达到1:10以上的投入产出比。航天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产业发展的巨大变革,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推动了智慧交通、新能源新材料等发展,对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航天的高投入能够带来高产出,整体效益十分明显。

  航天应用已经广泛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农业发展、林草监测、防灾减灾、气象预报、海洋开发、交通运输、教育医疗、城乡建设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衍生出的新技术应用,也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例如通信广播卫星、卫星导航定位等极大方便了人们在信息时代的数字化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赵坚表示,目前,航天技术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提升,相关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在发展的模式上也逐步形成了行业应用集约化、爆发式增长。形成央企集团向地方辐射发展,地方政府鼓励特色企业聚集发展,优势民营资本参与专业化投资等新发展格局。通过商业化发展,将与政府投入形成合力,进一步提高航天发展效益。

  探月工程四期就是要初步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2021年3月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合作谅解备忘录,4月中俄航天机构发布了联合声明,6月双方向国际社会发布了国际月球科研站路线图和国际合作伙伴指南。

  吴艳华说,“国际月球科研站是201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国际上很多国家也在响应这个概念。总体来说,像地球的南极站、北极站一样,未来倾向于在月球南极建成地面科考设施,在月轨、月表建设科研实验设施,开展多学科、多目标的科研工作。”

  国际月球科研站后续将如何开展工作?吴艳华表示,中国探月工程四期的目标,就是要初步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俄罗斯规划的相应任务,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建站之前的勘察工作。再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设施建设。“像建立一个小城镇一样,它要有能源系统,要有通信导航系统,要有远程运输系统,要有天地往返系统,还要有地面支持系统,如果远期要有人的话,还要有生命保障系统。”

  吴艳华介绍,2035年之前,要以这些任务为重点。2035年以后,根据各个国家、各个组织的科考任务分次到月球上做科考。目前,中俄两国要签署政府间协定,已基本达成共识,今年有望尽早签署。中俄两国航天机构还要向全世界正式发布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宣言,把建设原则、参与宗旨向国际社会发布。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责任编辑:张玉

上一篇:首批2022北京新闻中心冬奥城市志愿者上岗啦!

下一篇:梧州市以案为鉴强警示 警钟长鸣知敬畏

推荐阅读
联系《久发网》 | 关于《久发网》
冀ICP备19037477号-2  |   QQ:663924333  |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大学城  |  电话:注册会员即可发布您的信息  |